经典案例

  • 首页 i(name 《论语》第十四篇宪问(338):邦有道,危言危行

《论语》第十四篇宪问(338):邦有道,危言危行

2025-04-04 22:15:56


【原文】子曰:“邦有道,危言危行;邦无道,危行言孙。”

【翻译】

【杨伯峻】孔子说:“政治清明,言语正直,行为正直;政治黑暗,行为正直,言语谦顺。”

【李泽厚】孔子说:“政治清明,言语正直,行为正直。政治黑暗,行为正直,言语谨慎。”

【钱 穆】先生说:“国家有道,便正言正行。国家无道,仍必正行,但言辞当从谦顺。”

【夜辰心得】

危,正的意思,同于正襟危坐的“危”。孙,通“逊”,谦顺,卑顺。

《论语》第十四篇宪问(338):邦有道,危言危行

以前一说到孔夫子,就感觉是教条、固执、古板、僵化的代名词。可学习《论语》,会发现夫子是严肃而又活泼泼的,因时因地因人因势而变,如“盘中走珠”。

关于邦有道与无道,前面提到过几次,夫子是重视阐明两种情形下君子应当如何行事。这章说到,“邦有道,危言危行;邦无道,危行言孙”,不管有道无道,君子都应该危行,保持正确的行为,也就是说,做正确的事,行为上绝不能失范。而邦有道之时,需要正言,义正言辞的讲话,勇于直言相谏;无道之时,就不能硬杠,可以言孙,说话谦虚卑顺一些,表现的愚钝一些。

为什么言孙?最直接的理由是自保避祸,面对昏君主政,奸臣当道,隐又隐不掉的时候,只能是装愚作傻、装聋作哑,既不同流合污,又不能轻易惹祸。汪烜《四书诠义》:“言孙非畏祸也,贾祸而无益,则君子不为矣。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,亦时中之道也。《论语稽》:“邦无道,则当留有用之身匡济时变,故举动虽不可苟,而要不宜高谈以招祸也。”可见,避祸不是畏祸,而是知道进退存亡,绝不盲目蛮干,惹祸上身,是留得有用之身匡济时变,这才是中庸之道。

说到这里,想起鲁迅常常劝诫青年,不要“赤膊上阵”,不要逞匹夫之勇,不要以此为刚强勇毅,实不知是自取灭亡,白白断送了性命,牺牲了革命的火种和力量。

唐朝布袋和尚《插秧歌》云:“手把青苗种福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。六根清净方成稻,后退原来是向前。”世间的道路是曲折的,有时看似向下实则向上,看似后退原来向前,无道时孙言是为了有道时正言,其中道理需于生活中悉心体悟。